• 英国best365官方网站入口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桃李芬芳”系列活动——吴贵生老师师生研讨座谈会举行|40周年院庆

2024-05-02
阅读:

2024年4月20日,清华经管学院建院40周年“桃李芬芳”系列活动——吴贵生老师师生研讨座谈会在建华楼举行。吴贵生老师来到现场,与近60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学生一起追忆美好时光,研讨当下热点话题,共话师生情谊。活动分研讨与座谈两个环节,分别由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党支部书记王毅(经博后2000)和蔺雷(经博2001、经博后2005)主持。清华经管学院党委书记陈煜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系主任程源等参加座谈会。

吴贵生老师本科毕业于英国best365官方网站入口汽车专业,1979年成为英国best365官方网站入口经济管理工程系(清华经管学院前身)首届硕士研究生,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讲授“工程经济学”、“技术创新管理”等课程30余载。曾担任学院技术经济教研组(后转为技术经济与管理系)主任1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英国best365官方网站入口技术创新中心首任主任,兼任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等。吴贵生老师在设备更新改造、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自主创新战略、服务创新管理等领域深耕多年,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教育部、科技部、北京市、云南省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为我国技术经济学科和技术创新管理领域的开拓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见证并参与了清华经管学院40年的发展历程。

研讨座谈会在温馨而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吴老师在开场致辞中说了五个关键词。一是感谢,感谢学院和系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殷切希望; 二是欢迎,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参加此次座谈会;三是祝福,经管学院的每个学子都祝福学院越来越好;四是致谢,感谢学院对这次活动组织的支持和活动负责人的精心策划;五是预祝,预祝此次活动圆满成功,每个人都有所收获,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

吴贵生致辞

陈煜波在致辞中说,每次见到吴老师都很亲切,他的微笑代表了一种大师风采。吴老师作为学院老一辈教师的代表,同傅家骥老师、姜彦福老师一起,根植本土,积极探索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理论、路径与方法,提出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经济创新管理理论,奠定了学院技术经济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对学院工商管理学科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并一直处于国际前沿做出了重大贡献。陈煜波动情地说,如今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好的创新时代,中国很多的产业创新实践走在全球前列,希望吴老师的各位学生和青年学者们,将吴老师立足本土、扎根实践的学术作风传承下去,扛起中国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大旗,让学院技术创新学科的领先优势继续保持下去,将经管学院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全球引领的创新思想重镇,这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最后,陈煜波感谢吴贵生老师对学院发展做出的贡献,祝吴老师健康长寿,并希望大家继续关心学院发展。

陈煜波代表学院感谢吴贵生老师为学院发展做出的贡献

程源代表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向吴老师致敬并欢迎校友返校。他在致辞中表示,吴老师长期担任技术经济与管理系系主任,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遍布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各个行业,充分体现了 “桃李芬芳”的活动主题。程源回顾了吴老师教学、科研的情况,感谢吴老师对本系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程源说,吴老师治学态度严谨、授课切合实际,为系里的青年教师树立了良好榜样,德艺双馨,德高望重。最后,程源邀请各位校友经常回系里走一走、看一看,继续关心和支持系里的发展。

程源代表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向吴贵生老师献花

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党支部书记王毅将这次聚会称为“双向奔赴”。他说,当学院决定举办“桃李芬芳”系列活动、确定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协助组织吴贵生老师师生活动的时候,吴老师的学生正在组织今年的聚会,所以这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王毅还透露,“吴老师是傅家骥老师的第一名硕士研究生,程源老师是傅家骥老师的最后一名博士研究生;吴老师是原技术经济与管理系的首任系主任,程源老师是现任创新创业与战略系主任。”这种代际传承,正是经管学院过去40年发展壮大、继承创新的生动写照。

在院系领导致辞后,研讨座谈会正式开始。

李显君(经博后2002)介绍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和创新路径,涂俊(经硕2000、经博2002)从自身从业经历探讨了泛金融领域 的热点问题,吴家喜(经博2003)介绍了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进展和AI伦理、政策问题,杨艳 (经博2003)则从全球能源发展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四位校友同学的发言,引起大家的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

热点问题研讨

在座谈发言环节,与会校友陆续发言,纷纷从各自角度感念师恩和同窗情谊、展望未来,充满了温馨的氛围。

董广茂(经博后2008)回顾了当年申请成为博士后的经历,“在随后的两年博士后工作中,我不仅学到了有形的专业知识,更学到了无形的研究精神。”董广茂还说起曾经与吴老师一起出差调研的有趣故事。

王会平(MBA2003)表示,自己毕业后每年都会回来参加聚会,不仅因为聚会的氛围很好,像是“回娘家”,更是因为每次的闭门研讨会都很有收获,选题新颖、切中热点,“这不仅是亲情的聚会,更是思想的盛宴。”

刘洪伟(经博后2005)说,“今天清华校园阳光灿烂,看到吴老师神采奕奕,我们心情也非常好。吴老师在我印象中非常有前瞻性和智慧,他在20年前提出的一些观点和判断,到今天回看都得到了验证。”刘洪伟还回顾了吴老师的锻炼趣事,“我经常看到吴老师在清华荷塘工会俱乐部跳舞,所以吴老师到现在身体特别好、精神也很棒,身体力行地给我们大家树立了运动健身的榜样。”

蔺雷(经博2001、经博后2005)一直担任吴贵生老师学生活动的召集人,他用“123456”表达了自己的激动心情,“1”代表大家是一个大家庭,团结融洽;“2”是自己组织了22年的研讨聚会,为大家服务很开心;“3”是本次聚会三代教授同堂,寓意“桃李芬芳”代际传承;“4”是经管学院40周年院庆,40 对人是不惑之年,对学院则是重新出发,“5”是“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自己通过每年健身220 次努力践行;“6”是这次活动总时长6个小时,寓意未来“六六大顺”。

魏法军(MBA1998)从自己的创业经历说起,感谢吴老师对自己的指导和关心,他回忆起吴老师修改自己的毕业论文时,全篇都是红字修改痕迹,“这种严谨细致的作风,后来体现在我创业的方方面面,真的受益终身。”有趣的是,魏法军的创业案例被吴老师采纳,并用在技术创新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教学相长”。

徐勇刚(MBA2001)回顾了吴贵生老师立足本土实践、提炼中国创新规律的往事,他说:“吴老师在给我们上课时用了自己调研的山东寿光蔬菜大棚技术创新案例,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吴老师的研究脚踏中国大地,这种精神特别值得学习......吴老师几十年前就在研究中国创新,现在中国企业确实在某些领域实现了全球领先。”

高强(经博1999)在读博期间就开始创业,他充满深情地回顾了吴老师对自己的影响,“我非常喜欢吴老师的教学方法,吴老师很善于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同时吴老师又很睿 智,能很快发现事物现象背后的规律并提炼。当然,跟吴老师做课题‘很累’,我记得在做自主创新战略与国际竞争力课题时,有一次去西安出差,白天一直调研,晚上还要复盘,提出自己的见解……虽然很累但进展显著,最后那个项目成果得到了省部级奖励。”

李晓峰(MBA1997)回顾了自己当年偷偷敲开吴老师办公室的门,战战兢兢询问吴老师能否收自己为学生的有趣经历。同时,作为清华校内最早一批创业的MBA学生,李晓峰对经管学院学生创业中的成败原因、优势和不足提出了自己的分析建议,认为技术、管理与产业缺一不可。

孙忠娟(经博2009)发言的关键词是“自信”,她说:“入校后的第一周,我就跟吴老师做中国式管理课题。当时有一个汇报会,我本来躲在角落里,缺乏自信,吴老师看到后给了我亲切的鼓励,让我受到极大的鼓舞,最终顺利完成了汇报。从那以后,一下子就变得特别自信。”

王萍萍(经博2011)发言的关键词是“温暖”和“滋养”,“温暖,是因为导师王毅在上课时会给我们买饼干吃,指导论文也非常用心,这让我倍感温暖,现在我给自己学生上课也会这么做;我以前并不喜欢参加各种活动,但在2017年毕业后能非常深刻地感受到学院和导师提供给我的养分,让我逐渐走出低谷,更勇敢地面对人生,未来我希望多参加这样的活动。”

李论(经博2016)发言的关键词是“幸运”,他说,“很荣幸参加聚会,自己的导师传承了吴老师的特点,对学术的要求非常严谨,让我在工作中特别受益。这就是一种传承的幸运,年轻一代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去学习成长的,非常幸运!”

最后,吴贵生老师进行了精彩而深刻的总结,既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也对未来寄予希望。

吴贵生老师提出,当今世界处在一个混沌状态,背后的规律到底是什么,传统的创新理论是否还能解释现实世界?很多人寄希望于人工智能可以解决问题,让我们能够摆脱停滞、低速的状态,但以前的技术和产业创新规律是不是还在延续?目前看来从理论上还回答不了。世界的混沌现状与我们的研究之间是什么关系?每个同学都应该深度思考。

吴贵生老师说,学校最重要的产品,一个是学术产出,二是学生。我们的产品很好,当然首先是原材料好。当学生取得成就,就是当老师最幸福的时刻,你们的成就就是老师的成绩。另外,我们的关系,既是师生关系,还是战友关系。

吴贵生老师指出,经管学院要立志创立自己的学派,虽然这是一件难度很大、也相对遥远的事情,但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国层出不穷的创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怎么抓住它也需要大家去认真思考。

最后,吴老师对仍然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同学们真正做出基于中国企业和产业创新实践的理论贡献,将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有将理论和企业、产业创新实践深度绑定,这样才会在未来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贡献中国、影响世界!


研讨座谈会现场

合影





供稿:创新创业与战略系

编辑:张晓雪

审核:卫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