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best365官方网站入口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改革是危机催生的--记李剑阁新课“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中国改革”

2012-04-11
阅读:

对于改革,隔岸观火者是无法体会其中真义的。对此,象牙塔派乐衷于埋头书山文海钻研理论,实践派则二话不说挽起袖口就开工。在理论与实践相互博弈并进的改革年代,最难得遇到一个懂理论的实践派,一直被人们称为“学者型管理者”的李剑阁,就是这样一位难得的言传身教者。

清华经管学院兼职教授、中金公司董事长李剑阁

本学期新开设的研究生课程“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中国改革”,李剑阁教授希望更多的与学生们分享自己在改革实践中的经验和故事。“学校里的老师比较多的研究改革的理论,我接触更多的是实践,所以想从这个方面来讲。”李剑阁教授坦言这样比较“符合自己的特点”,也能让在校的学生们多了解一点课本以外的知识。

“中金有不少来自清华经管的优秀人才,但是我在跟他们交流的时候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一次,我跟一个年轻人谈到95年停止使用外汇券这个事情,但是他不知道什么是外汇券,”讲到这里的时候,课堂上响起一片不太有底气的笑声,许多学生笑过之后马上拿出随身的移动设备开始“百度”“谷歌”,李剑阁教授笑接着说,“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这方面的知识确实比较欠缺,所以我希望自己讲的东西能对你们有帮助。”

提到改革,人们会想到的重要时间点是1978,对于这一年之前的经济状况,大家的概念是模糊的。彼时的东欧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僵化的时期,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改革意识萌生,但是很多国家越改问题越多,这场“求变”的探索之路也没能走到最后。

“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没有劳动积极性。当年我上山下乡的时候,生产队里的农民整天杵着锄头在田地里聊天,到了休息的时候倒是很起劲的采割自家牲口吃的草料。现在你们听起来觉得不能想象,在那个时候却是很普遍的事情。”

生产积极性不高,粮食产量上不去,再加上随之而来的三年灾害和十年文革,中国的经济濒于崩溃。

“文革刚结束的时候,邓小平说,中国再不改革,就要被开除‘球籍’了。改革是危机催生的。确实啊,改革不是在大家都过得很舒服的时候发生的,往往是逼不得已而进行改革。之前政府也尝试过分权发展经济,但是没有成功,行政性的分权,权力还是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所以学者们提出要进行经济性分权,把改革的权力真正交到企业手中。”

1978年至1984年,改革处于启蒙阶段,84年颁布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后,改革从城市转移到农村,改革之路渐渐清晰起来。到92年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改革的目标就明确了。李剑阁教授提到了许多在这一过程中卓有贡献的经济学家:孙冶方、顾准、薛暮桥……正是这些对于学生们来说并不熟悉的名字,一点一滴构建起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轨道。

在课堂上,李剑阁教授时不时分享几个那个年代的小故事:用日本进口化肥的化纤袋子做裤子、维系一家生计的各种“票”、提着破篮子凌晨排队买菜……很多笑梗让学生们忍俊不禁。“当时因为物资短缺出现的很多现象,现在看起来很好笑,可是在当时那种很困难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这样。”

时钟早已指向11:30,是课程该结束的时候,可是课堂上的师生们都没有察觉到时间的流逝,没有人开小差干别的事、没有人打瞌睡、没有人急着先走,大家还在非常认真的看着屏幕上的PPT课件,李剑阁教授在展示三组“票子”:粮票、布票、肉票,对于生在当代的学生们来说,屏幕上五颜六色的纸票是遥远的,它们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远去,同时也铭记着这个时代的改革气息:蹒跚的摸索、遍布的荆棘、一路随行的希望和越来越宽阔的路。(供稿 教学办 编辑 沟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