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凯,1999年考入英国best365官方网站入口,2003年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3至2008年就读于清华经管学院数量经济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8年起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经济系副教授。
博士毕业生的学术水平,是一所商学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近两年来,随着学院进一步明确博士生的学术培养导向,我们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已在知名院校任教的博士校友。他们坚定地选择学术道路,成长为优秀的青年教师,经历了哪些心路历程,其中的关键因素何在?孙文凯为我们描绘出了他的答案。虽然访谈的时间很短,但从他自信而又淡然的话语中,一条“顺理成章”之路,已经完全展现在我们面前。
结缘特聘教授
和大多数清华学子一样,孙文凯经历了多年的勤奋学习,来到高考这个人生十字路口。当时他就读于一所县城的实验中学,成绩名列前茅。高考时坚定地报考了清华,并且听从家人的建议,选择了经济学专业,最终如愿以偿地被清华经管学院录取。
世纪之交的清华经管学院,还未正式建立英文授课制度,但已有几位从海外回国任教的老师开始选用英文教材。孙文凯的第一外语是日语,需要边学习专业课变补习英语。因而在课程学习上他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好在经管的老师都非常温和,对待学业上的疑问百问不烦,孙文凯特别提到了李子奈老师、刘玲玲老师、李明志老师还有本科班主任钟笑寒老师,他们对自己学习兴趣的建立和学业进步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另外,同学间有很浓厚的学习氛围,宿舍里“挑灯夜战”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都推动了孙文凯在学习上的进步。谈到过去的同学,孙文凯充满了自豪,“我们班同学的学习气氛是最浓厚的,本科时候如此,至今也是如此。目前有10多个同学出国或者在国内读了博士,有几个已经在国外任教了,还有本科学习成绩总是第一名的郑捷也已经回到清华经管学院任教,这些同学对我影响很大,可以说从他们那里受益良多”。在本科接近毕业的时候,孙文凯遇到了一件至今认为很幸运的事。俄克拉荷马大学的鞠建东教授来到清华担任客座教授,孙文凯选择他作为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研究国际贸易里的关税对社会福利影响的定量测度。“当时论文的研究涉及到了理论模型建立和计量模型分析,是对自己的一个很大挑战,从鞠老师那里学习到了前沿的学术研究方法”。到了2003年,国外教授回国任教的趋势已经开始初步显现,经管学院适时建立了“特聘教授”制度。钱颖一、白重恩、李稻葵、王一江等多位长期在海外高校任教的中国学者,陆续来到清华经管学院讲授课程,并开始在学院招收博士生。孙文凯凭借优异的成绩,幸运地成为白重恩教授在学院的“开山弟子”之一。跟随白老师,孙文凯养成注重理论研究的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习惯。“白老师分析问题非常透彻,话虽不多但是非常精炼准确,大有举重若轻的感觉,是我博士期间学术思维进步的最大助力”。
除了白老师以外,孙文凯还提到几位时任学院特聘教授的名师,他们都对他的学术研究进行过指导:除了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鞠建东教授,还有攻读博士阶段第一篇发表的论文得到了谭国富教授的指点。他还曾担任过王一江教授的助研,在学术思维和视野上得到很多启发。“王一江老师分析问题有宏大的思维,同时又有严密的逻辑和微观事实做基础,对我的思维开拓非常有帮助,可以说是我的另一个导师。”经过多位名师的指导,孙文凯在攻读博士之后,学术研究能力长进很快,并且把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发展到了经济学研究工作中。“我是受特聘教授制度好处最大的第一批博士生”,在采访过程中孙文凯反复地谈到这句话。
走上学术之路
在中国高校,通常会对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水平做出规定,这是与海外高校的一大区别。在社会科学领域,对于刚刚接触正式学术研究的博士生而言,发表高质量的期刊论文并非易事。孙文凯认为,博士生发表一两篇学术文章,对学术研究、个人成长很有帮助:“掌握理论基础,把数据分析应用在实践上,能分析明白、说清楚一件事情。当自己撰写的论文发表出来之后,确定自己的研究能被别人认可,会觉得自己真的是这块料,有更大信心走下去,以更大的动力投入学术研究”。
在回顾博士阶段的学术论文时,孙文凯提到,“尤其是第一篇,印象最为深刻”。虽然他觉得第一篇期刊论文现在看来“还不是很成熟”,也不属于他现在研究的主要领域,但他对文章的来龙去脉、具体思路,还是记得非常清晰。当时谭国富教授在学院开设了一门关于“拍卖机制设计”的课程。孙文凯对这门课很感兴趣,在课下和老师又做了进一步交流。他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很有应用价值,但在当时只是博弈论的一个分支领域,做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很少,所以还未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有机会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于是,他使用了模型推导的方法,经过一定的推演,证明了一个当时觉得满意的结果,从而完成了一篇关于“从单一拍卖模式到两阶段拍卖效果研究”的论文。学院召开博士生论坛时,孙文凯宣讲了这篇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推荐至《英国best365官方网站入口学报》发表。“当时这个论文对我触动很大,觉得要研究清楚一个问题真的不是很容易。”孙文凯回忆说,“过了几年后看到密歇根大学叶立新教授发表的相似思想的题目,用了更复杂的理论证明,并且采用实验的手段进行了实证分析,发觉自己当初的研究还相对单薄”。孙文凯说“当了老师之后更加体会到,要不断向更前沿的学者学习,读更多前沿研究,自己才能更加进步。”
孙文凯在白重恩教授的指导下,确立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劳动经济学。他说,“白老师思想很深刻,经常用几句话,把深奥的理论说得非常清楚,跟随白老师学习,觉得自己眼界开阔得非常多,开始不断地沿着他的思路思考下去。”在学术研究训练中,他从模仿国外论文的分析步骤,到自己独立创作论文,一步步扎实地迈进。
在博士阶段,孙文凯的研究方向大多与农村相关,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流动、农民收入等问题,其中一篇论文发表在国内权威的《经济研究》期刊上。博士毕业后,孙文凯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而且在国内外找到了更多的合作者,开始在高水平的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他现在主要的研究兴趣是人口结构变动的经济学效应,特别是我国老龄化、独生子女效应和城市化等趋势带来的影响。孙文凯谈到,他来自农村家庭,同样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在这一代人口成为中国劳动力的重要力量之际,对他们与之前人口的区别进行研究,意义显而易见,能够解释中国的很多宏观重大经济现象。他关注这些重要问题,并且不断和相关学者交流,“包括华盛顿大学教授、伯克利大学教授、康奈尔大学和布朗大学的博士,当然还有我的同学郑捷,和他们的交流让我对这些问题认识更深刻。”。
从“行胜于言”到“实事求是”
孙文凯博士即将毕业时,正值股市、楼市都十分火热之际。但他坚定地选择继续走学术道路,将唯一的求职目标锁定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在白老师的推荐下,他经过网上报名和面试等选拔环节,顺利地获得了教职。
在清华求学九载后,孙文凯在人大也已任教近五年了。谈起这两所学校,他先是一连用“轻松、专注、愉快、亲和”四个词来形容清华人,觉得“自己进步很快,生活中的交往也非常融洽”。来到人大后,孙文凯很适应这所学校的整体环境,但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还是让他感到一些压力。毕竟,人大是一所讲究“实事求是”的学校,非常重视出实绩、出成果。而且近年来,人大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教师队伍中也增添了一批来自哈佛、耶鲁、康奈尔、加州伯克利等全球知名学府的博士毕业生。作为清华的毕业生,孙文凯要求自己在学术成果上决不能落后于其他的老师,现在自己又正处于“学术上升期”,未来几年会争取发表更高水平的期刊论文,并且尽量让自己的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问题的指导意义。
除了做好学术研究,孙文凯严格遵照学校要求,将很大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育人工作中。在繁重的工作中,孙文凯总是带着一份责任心,而且能够从教书育人中不断提升自己。他一入校就开始担任本科班主任,每学年需要讲授10学分以上的课程,其中包括本科生的主干课程。他认为,如果是自己学一门课,只要领悟70%-80%就可以了,但教一门课,要做到“教学相长”,就得把知识理解到120%的程度,把课程内容衍生的知识也都找出来、掌握住、讲彻底。他说,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巩固理论基础,使自己在专注于某一具体领域研究时,不至于淡忘整个学科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也是发现好学生的重要途径,可以从中培养未来的研究生。现在,他已经是六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同时指导一些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每周都要召开组内讨论会,为他们进行一些基础、细致的学术能力培训。
虽然离开了母校,孙文凯在工作和生活中,还是充满着“清华情怀”。他甚至开玩笑说,刚毕业的时候,感到在学术能力上还有需要提升的地方,很想回清华再读一个博士。那段时间他就住在清华附近,经常回来打篮球、网球、羽毛球,享受清华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在近几年的学术研究中,他一直与白重恩教授和王一江教授保持交流,特别是和同一研究方向的师弟师妹开展合作、提供指导。孙文凯也略带自豪地提到,当他在加州伯克利大学做访问学者时,能够感受到国外学者对清华经管学院学术水平的认可。最后,他把自己总结的经验送给各位在校的博士同学:一是坚持不断学习,打好学术研究的基础;二是勤于思考,把经济学理论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三是多和良师益友交流。孙文凯也意识到,现在学院立志于走学术道路的博士生,在谋求教职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更激烈的竞争,但他还是坚定地传递了“正能量”:依托海外联合培养的平台,提高学术水平,发表高质量的文章,很多名校的大门都会向你敞开!
采访时间:2013年4月10日14:00——15:00
采访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八层
采访:王万忻 毛咪濛濛 李扬帆(学生记者)
撰稿:李扬帆(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