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可启人心智。两千余年前,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此话至今依然不谬。
当今,可供阅读的资源日益宏富,一书难求的苦恼缓解了;但如何做到“善读”,还有待多方不懈努力。解决的方法之一便是“为书找人,为人找书”:如何将书籍摆到需要它的读者面前?如何为读者找到最切合其所需的书?书评有助于达成这一目标。
1930年,美国书评家都伏思(R.L.Duffus)在《图书在民主国家的位置》一书中写道:在美国进行的调查显示,读者与某本书接近,主要靠书评、广告和友人介绍,而且以所起的作用论,书评接近后两者之和。与此同时,燕京大学新闻系的学生萧乾也关注到了书评对大众阅读的重要意义,1934年,他特意以《书评研究》为题,撰写他的学士论文。
在《书评研究》一文里,萧乾专辟一章,细致地介绍了书评的七类开端写法;六类结尾写法;标题与小标题的拟写要诀。他还系统地介绍了书评写作的批评基准与艺术;书评与出版者、图书馆、读者等方方面面的关联性。
在论文中,萧乾引用了西方书评领域的很多资料。例如,他简要地总结了《耶鲁评论》、《国家周刊》和《大西洋月刊》等17家欧美当时主流报刊的书评栏目编者对书评写作的见解。
何为理想的书评?
书评主要分两种:注重分析的学者文章;亲切攀谈式的文章,评者把自己的情感渗入文中,把自己的感悟说得有声有色。理想的书评应介于这二者之间,内省又有想象。
书评应当怎么写?
每篇书评都须回答:这本书究竟讲些什么?讲得好不好?讲的值得听吗?评者应对所评的作品有相当的认识;应以自己认为合适的篇幅予以介绍与诠释,并指明所评作品产生的背景,它的性质及旨趣;批评的着重点应是所评作品的全部,不应过于计较琐细错处而忽视其通盘价值;仅叙述而不加评价永不能成一篇好书评。评者也应阐述专家对所评作品的意见。所评作品的书名、作者及出版人也要明确注出。
评者应具备怎样的素养?
评者本人应是个有趣味的人,对书有真实的兴趣;将每一本书看成一个完全新鲜的体验,怀有莫大的好奇心。
人生经验和博览群书为书评家之至上教育。评者应具备充足的知识,能清晰地述明原书观点及性质;评者倘若对自己的判断无把握,可以忠实地把书的内容介绍一下。切勿照抄原书目录与书衣上的广告。
评者应态度诚恳。对所评的作品确有兴趣;须避免私己偏见,不为个人好恶所左右。批评而不刻薄,温雅而不柔弱。除非与所评作品有关,勿卖弄学识;尤其不可显示自己比所评作品的作者更聪明。除非评者是权威的专家,否则宜侧重诠释,少作武断的批评。
评者须文笔上乘,文字动人,既能增进读者知识又不使他头痛。简洁是使文章有力又添彩的妙诀。
当时,萧乾虽然年方24岁,这篇论文里也有很多他自己的观点。萧乾认为,一个理想的书评人须深谙历史沿革,知识广博;品味上乘,有生活雅趣;对每一本书都具备好奇心,并热衷于发现其独有的价值;真诚地想了解作者,认识作品。没有博大胸襟是不宜从事书评的,因为没有作者能和评者处处吻合。伟大的著作不容评者踩在它身上端详,它需要肯钻入它怀里的评者。
笨拙的文字不能写书评。简洁爽直是文章魄力之源,应力求用极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最多的智慧。如果书评想为读者所注目,它本身必须是生动的。书评须有智慧,文字动听又不委曲事实。智慧的文字能使作品亮晶透明,它钻入读者的心灵,成为作品和读者之间的桥梁。
萧乾还提出,给一本书写书评可分四步:认识、整理、诠释和评价。关于整理与诠释,萧乾写道:每本书中,作者必有一个通盘的写作计划,有其主要观点,以及作者希望达成的目标。书评者对作品的各个部分有所了解后,应通过整理将全书综合起来:寻找前句与后句,上段与下段,章与章,编与编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去寻觅作者的逻辑思路和写作本旨,了解全书的统一性。
萧乾的不少观点源于他自身撰写书评的感悟。1931年,他写出了《奥尼尔及其〈白朗大神〉》;1934年,天津《大公报》刊载了他的《评〈青的花〉》。
萧乾终生没有放弃为大众写书评。从剑桥大学读研归国后,他先后在《大公报》、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斗转星移,任人事变换,他为读者提供比广告更客观的图书评价的初心未泯。在萧乾去世前两三年,他写了《特级“档案馆”一瞥——〈读李锐的“大跃进”亲历记〉》和《辉煌的再现——评〈中国新文学图志〉》等书评。1999年1月10日,他还完成了《一位有眼光的出版家——〈波涛上的足迹〉序》。11天后,90高龄的萧老便谢世了。
《书评研究》面世迄今已80载,人们惊讶地发现,这篇学士论文至今依然是书评理论中的翘楚,鲜有出其右者。2010年7月,萧乾逝世一周年之际,浙江大学出版社将《书评研究》与他的书评、他与其他文人因书结缘的往事、他对图书界的评论等文章结集出版,名为《书评·书缘·书话》。该书还收集了他的妻子、日本文学翻译家文洁若的书评及其它作品。
萧乾不仅是中国较早的书评倡导者和写作者,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他和巴金、冰心是中国文坛上的三位思想活跃的高龄、高产作家。半个多世纪的笔墨生涯,萧乾练就了成熟老道的文字:简洁有力、持重从容又自然平实。在1987年完稿的《以悲剧结束的一段中英文学友谊——记爱·摩·福斯特》一文中,他细致的记叙了自己与《霍华德庄园》一书作者、英国作家爱·摩·福斯特的友谊。在谈及与福斯特的通信在文革期间被毁一事,萧乾写道:“一场浩劫之后,发现许多人的生命都被剥夺了,而自己摸摸脑袋居然还在,就很自然地用‘身外之物’四个字把一切损失一古脑儿交代了。当然,也只能如此。然而人就是不懂得知足。如今,太平日子来了,想写点回忆录,搞点研究,可旧时的书籍、笔记、日记、卡片,早就统统化为灰烬。这时,心里又计较起来。”简练平淡的笔触下,有劫后余生的庆幸,有身不由己的无奈,有心愿难遂的不甘,寥寥百余字胜却千言万语。
本书还详细记录了两位前辈的文字生涯。他俩密切协作,萧乾的手稿胜似“天书”,他每完成一篇稿子,文洁若便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极工整地替他誊妥。翻译《尤利西斯》历时整整四年,两位前辈每天借助闹钟,早上五点起床,工作十多个小时,完成预定的任务才安卧。此时萧乾已年届八旬,仅有一个肾。
有心将遇到的好书推荐给大众的读者可从本书找到撰写书评的要诀;本书收录的其它文章也具有非常宝贵的文献价值。
徐璐撰稿
《书评·书缘·书话》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年7月第1版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曾就读于燕京大学和剑桥大学;作家、翻译家;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著有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自传体作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译著有《好兵帅克》、《培尔·金特》和《尤利西斯》等。
文洁若(1927-),毕业于英国best365官方网站入口外语系,长期从事翻译工作;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萧乾与文洁若》、《我与萧乾》、散文集《梦之谷奇遇》、评论集《文学姻缘》等;译著有《高野圣僧--泉镜花小说选》、《芥川龙之介小说选》、《天人五衰》、《东京人》和《尤利西斯》(合译)。
本书目录
书评研究
第一章序论
第二章书评家
第三章阅读的艺术
第四章批评的基准
第五章批评的艺术
第六章书评写作
第七章书评与读书界
书评
书缘
书话